close
你y為什麼需要知道這則新聞: 日記 
y 先生 跟 K精神科 一場對話 

 

  • 在美國,每4名輪候器官移植的病人中,只有1人能等到適合的器官,如果是HIV感染者,在輪候期間的死亡率高,假如這次研究成功,將令更多器官衰竭的HIV患者獲得新生的機會op
  •  
  • 精神病是生理上的某些特質在心理調適的過程中,遇到壓力超過可以正常運作的臨界值時,而出現的精神功能障礙。先天的體質或許不容易改變,需要藥物的幫助,但心理層面及客觀環境上,預防精神病:先練習抗壓吧!
  •  
  • 有些人喜歡挑戰新鮮事,不刺激就不過癮;有些人習慣一板一眼,按部就班則一切順利,突然大變動就手忙腳亂。因此對A是稀鬆平常的事情,對B可能是莫大壓力,很難說怎樣才是最「適度」的。

      精神病的復原過程的確漫長辛苦,尤其是思覺失調症患者生病之後,常有缺乏動力、持續力不佳、社交能力下降、認知功能退化等問題,而讓做事時的執行功能、問題解決能力、挫折忍受度和情緒調節等方面受到影響。偏偏外表卻好手好腳、耳聰目明,說是生病、領了殘障手冊, 別人不見得相信,還可能覺得只是懶惰、甚至懷疑是不是裝病。

       有的患者會選擇自我放逐、怨天尤人、活在過去, 也有人是把苦往肚裡吞、消極認命。但怨天尤人也好、退縮自閉也好,都必須面對一段不容易的漫長歷程,何妨乾脆積極調適。最重要的是,要能接受生病之後的自己,或多或少會和先前有一段落差,必須重新調整期待、價值觀以及壓力因應模式,才不會覺得處處碰壁....

  •  

    沒有明確的路標與指示,只能摸著石頭--

  兩個個案分別是肝臟和腎臟移植,來自同一名HIV感染者捐贈。至於受贈者,接受腎臟移植的患者感染HIV達30年,他同時受自身免疫問題和高血壓困擾,長期接受血液透析(洗腎)。接受肝臟移植的是的丙型肝炎患者,感染HIV超過25年。兩名患者都苦候器官捐贈多年,完成手術後情況穩定,其中接受腎臟移植的患者已經回家休養。

現代醫療技術令愛滋病由快刀手變成慢性病,患者壽命延長的同時,器官衰竭的機會也增加。然而,跟全球很多地方一樣,美國的器官移植輪候名單超長,腎臟有超過10萬人排隊 。2013年,美國修例讓HIV感染者可以捐贈器官,當年鼓吹改例的推手之一是約翰·霍普金斯醫院器官移植專家Dr. Dorry Segev,他估計,每年去世的HIV感染者當中,有300至500名是符合器官捐贈準則,理論上可以提供1000宗肝臟和腎臟移植機會。

一名在南加大的法學、心理學、精神病學教授,也是一名精神病患。畢業於耶魯法學院的

她,患有慢性思覺失調症(Chronic Schizophrenia),這個精神症狀會讓她產生妄想與幻覺,開始語無倫次,或做出奇怪的舉動,她曾被認定病症嚴重,可能大半輩子都必須待在精神病院,但最終卻成功逃離了老死精神病院的命運。透過分享自己的經驗,艾琳希望提供精神病患本身的觀點,讓社會了解精神病患真正的想法和需求。

她在耶魯讀書的頭一年,曾因為疾病發作,被教授送到急診室,好幾位有力的男子,將她重摔在金屬製的床上,用橡膠束帶捆綁手腳。這是她第一次非自願住院治療。而強制就醫的原因,是因為她被診斷為嚴重身心障礙(gravely disabled),旁邊的病情註記則寫著:「病患無法完成他的耶魯法學作業」,這讓她承受了五個月的精神治療,每天長達20小時的機器束縛。

身為精神病患與精神疾病研究者的雙重身分,讓她站在台上告訴大家,暴力的對待,以及不適當的治療,並不能解決問題。支持她走過精神疾病的,是好的治療、身旁人的了解,和工作環境的支持。精神病患可能是任何社會階級的人,可以是你的同事、朋友或者是家人,他們和一般人一樣,在被束縛的時候會感到痛苦,同時也需要被瞭解,他們同樣能夠勝任工作,也能夠去愛。

「重要的是我們共同的人性,而不是區別我們的精神疾病」,艾琳希望我們能投入更多資源研究精神疾病。了解這個症狀、了解這些受苦的人,將精神疾病除罪化、擺脫過去的污名,也唯有更好的治療與教育,才能真正的降低精神疾病的傷害。

責任編輯:游子慧 
核稿編輯:李漢威

別忘了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唷!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二次方程次S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