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碧螺春綠茶最早產於中國浙江洞庭湖區,傳言因其茶香嚇煞人,從此洞庭山碧螺峰下所採摘的茶葉,因「香味特別強烈」便有「嚇煞人香」稱呼,因為名稱不雅所以康熙皇帝才改為「碧螺春茶」,也有人稱為「碧蘿春」。「碧」乃指的是外觀碧綠清澈,像翡翠顏色般的翠綠;「螺」就是茶芽外形細緊彎曲似螺旋形,並有白毫覆蓋其上,碧螺春茶即為在春初或春天所摘幼嫩帶心芽的茶菁,經加工製成的綠茶(圖一)。

  綠茶屬於不發酵茶,在製造過程中不經過萎凋及攪拌的程序,其製程為:茶菁→炒菁→揉捻→初乾→解塊→乾燥,而碧螺春雖為炒菁綠茶,農友在生產時常會攤放靜置茶菁數小時,以改善茶葉的風味。

茶園管理雜草防除佔茶園管理成本約30%左右,雜草防治是造成茶園栽培勞力付出較多原因,所以在雜草防治上亟需建立「雜草管理」的觀念取代傳統的「根除」,即在作物產量品質與雜草生存間取得一個平衡點,長期持續的控制雜草,使其生長量不致影響作物生產及品質,可維持作物較佳之生長空間,同時亦可維持生物多樣性。以下為茶園草類防治策略供參考:

一、選擇除草
  據調查臺灣茶園雜草種類有52科166種,常見的有85種,雜草並非全部對茶樹有害;所謂選擇性除草,即對於競爭性強、消耗肥力、阻礙採摘工作及易攀爬在樹冠上,且為病蟲害媒介的惡性雜草,均應予以消除;而部分植株柔軟生長期短的雜草,其對茶樹生長並無不利的影響,反而有利於水土保持,可任其自生自滅或留至相當時期,再耕入土中。

二、適時除草
  除草應適時,凡一、二年生之雜草,在開花前應予剷除,以免種子飛散傳播,翌年繁殖更盛。其次應特別注意的是在雨天,或雨季期間避免中耕除草,以免鬆動表土,造成表土沖蝕及土壤結塊,反而有害,如確需除草,可用刈草方式或將惡性雜草拔除即可。

三、草生栽培
  草生栽培為於茶園內利用割草或選擇性之除草劑等管理方式,選留適合的草種進行管理,使園區保持草生狀態的管理方式。

四、綜合性管理
  茶園雜草綜合性管理即配合地形、氣候、土壤及茶樹生育期等因素採上述各種雜草防除方法進行綜合管理。

五、中耕除草的時間
  中耕除草宜選擇晴天或雨後土壤稍乾燥時進行。

六、耕耘之深淺
  幼木茶樹中耕宜淺,茶樹周圍之雜草只能用手拔除,以免傷及根莖。成木茶樹中耕宜深,一般成木茶樹行間耕作以深度不超L30公分,寬度不超過40~50公分,即行間可進行深耕,茶樹根際兩旁宜淺耕為宜。

  茶園雜草管理應兼顧茶園生產、環境保全、永續利用及生態保護,適時適地控制雜草危害,降低管理成本及危害程度。除草方法的選擇應視個人勞力、茶園條件、雜草發生生態及經營收益而決定,而篩選具匍伏性、耐踐踏且覆蓋率佳之草種與茶樹共存之草生栽培方法,可減少土壤沖蝕及培養良好的土壤微生物環境,亦為現今栽培之新選擇。茶樹的分布主要受溫度、雨量、光照、風力與土壤等自然環境的支配,自北緯40度至南緯30度之間均可栽培。茶樹生長最適宜的平均溫度在18~25℃之間,低於5℃時,茶樹停止生長,高於40度時茶樹容易死亡。茶樹性喜溼潤,年降雨量1,800~3,000公厘,相對溼度在75~80%之間,海拔自數十公尺至二千餘公尺;凡大氣中相對溼度較高的山地茶區,多適於茶樹生長,現今台灣著名茶區多沿中央山脈及其支脈而上,都位於山川秀麗之地區。以下介紹自然環境因子對茶樹之影響:利用顯微鏡鏡檢發現每一橘色顆粒下皆有一粉蝨若蟲,經初步鑑定該菌為 Aschersonia sp.。座殼菌的分生孢子為親水性,容易受雨水淋洗而流動;故於田間可藉由雨水傳播並自然感染粉蝨類若蟲,可視為茶園間防治粉蝨的好幫手。目前國外已有座殼菌商品化的紀錄,如俄羅斯、荷蘭、捷克、斯洛伐克等利用孢子進行粉蝨類防治,但類似商品在臺灣則尚未出現。本文為臺灣首次發表座殼菌在茶樹上寄生粉蝨類之報導,期提供栽培者認識座殼菌這一種田間有益微生物,避免農民在發現作物上的座殼菌子座時,誤認為病害,並施用殺菌劑。將有助於茶園粉蝨之天敵微生物繁衍,進而減少粉蝨之危害。

一、溫度:
  一般而言茶樹生長最適宜的平均溫度在18°~25度之間,溫度較高的平地茶區,茶樹生長雖旺盛,產量較豐,但其品質與較溫度低或日夜溫差較大的山地區域有所不同。

 

二、雨量: 
  雨量亦為決定茶樹生長盛衰的主要因素,長期乾旱或年降雨量少於1,500公釐 的地區,多不適於茶樹的經濟栽培,年降雨量在1,800~3,000 mm,且年中雨量分佈均勻之地區較適於茶樹生長。濕度在75~80%,不僅有利於茶樹生長,且能提高茶葉品質。但如濕度過大則對茶樹反而有害,不但影響生長亦易罹病害。

三、光照:
  茶樹為葉用作物,日光照射之強弱,日照時數之長短,影響茶葉生育之遲速,葉色濃淡,所含化學成分多寡,品質之優劣,均有密切之關係。

四、風:
  緩和之風(微風),能促進葉面之蒸發,以助體中養分之運行,增加空氣之流動,以助葉面之呼吸,搖動枝幹則各部組織因之堅強,抵抗力增加。暴風(颱風)一起,飛砂走石,摧幹折枝,毀滅茶樹,造成產量減少與品質亦差。

五、土壤:
  茶園土壤首需排水良好、表土深、土質疏鬆,pH 值4.5~5.5之間,且富含腐植質及礦物質之砂石壤土或砂質黏土為佳。茶園土壤 pH 值對茶樹的影響屬於間接性,它是先影響植物營養要素溶解度及有效性,再影響茶樹生長。

  每種植物都有其適合的生長環境,茶樹也不例外,合適的氣候、地勢和土壤不但能增加茶葉的產量,更能提高茶葉的品質。欲從茶業生產工作,應先釐定長遠的茶園經營管理目標,擬定栽培營運計畫,審慎評估,然後始可進行茶園開墾與種植,確保經營成功。

 採用生態法可維護土地的永續利用,亦可維持生物多樣性,不使農業生態為單相,而是與環境友善,達到互利共生。實行慣行法仍要以合理化施肥及安全用藥為原則,以避免對環境的破壞。

「初級茶葉感官品評訓練技術」非專屬授權案
 

生態茶園  轉型期茶園  慣行茶園 (圖)1-1茶湯比較
    生態茶園            轉型期茶園           慣行茶園(圖)1-2

生態茶園生物相以兒茶素氧化程度為分類依據的茶葉分類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二次方程次S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